编辑 | 虞尔湖
出品 | 潮起网「于见专栏」
在全球能源转型的进程中,光伏产业曾是资本竞相追逐的热门赛道,晶澳科技作为行业内的头部企业,凭借垂直一体化的产业布局以及全球化的市场战略,一度在市场中风光无限。
然而,自2024年起,一系列棘手的问题接踵而至,将晶澳科技拖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之中,2025年第一季度的财报,更是让晶澳科技面临的挑战愈发凸显。
价格雪崩与资产减值的双重绞杀晶澳科技的业绩在近年来出现了大幅滑坡。2024年,公司营业收入为701.21亿元,同比下降14.02%;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更是惨不忍睹,为-46.56亿元。
而2025年第一季度,公司延续了亏损态势,实现营业收入106.72亿元,同比下降33.18%;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6.38亿元,同比下降幅度高达239.35%。这样的业绩表现,与曾经的辉煌形成了鲜明对比,也让市场对其未来发展充满担忧。
价格暴跌是导致晶澳科技盈利崩塌的重要因素之一。2024年,光伏产业链价格呈断崖式下跌,多晶硅价格下滑超39%,硅片下滑超50%,组件价格下滑超29%。
进入2025年,价格低迷的态势仍在延续,1-3月,光伏组件中标均价为0.691-0.716元/W,而2024年一季度中标均价则在0.9元/W左右。
价格的持续下跌,使得晶澳科技的利润空间被严重压缩。2024年其光伏组件业务毛利率从2023年的18.13%骤降至4.82%,到了2025年第一季度,毛利率更是低至-6.71%。这也意味着,公司每销售一件产品,都在承受着亏损。
资产减值也对晶澳科技的业绩产生了巨大的负面影响。2024年,公司计提各项资产减值合计33.29亿元,占全年净亏损的71.49%,其中固定资产减值损失高达28.57亿元。
这主要是由于技术迭代加速,N型技术逐渐替代PERC产品,导致公司存量PERC产线面临经济性贬值。同时,新一代N型产品市场竞争激烈,销售价格持续走低,相关资产预期收益大幅下降。部分存量电站项目受补贴政策收紧和电价下调影响,收益率不及预期,也加剧了资产减值压力。
债务压力也在不断加重晶澳科技的困境。为支撑产能扩张,从2019-2024年,公司固定资产与在建工程从114亿元飙升至484亿元,负债规模也同步攀升至840亿元,资产负债率高达72.15%。
到了2025年第一季度,公司资产总计1134.94亿元,负债合计866.29亿元,资产负债率进一步上升至76.33%。正因有巨额的有息负债,产生了大量财务费用。前三季度年财务费用高达2.8亿元,这也是公司亏损的重要原因之一。
据了解,晶澳科技2025年第一季度虽财务费用为224.95万元,但有息负债高达442.88亿元,有息资产负债率已达33.84%,债务压力成为了悬在晶澳科技头上的一把利剑。
市场需求疲软与技术迭代的双重考验晶澳科技在市场上面临着内忧外患的局面。从外部来看,贸易壁垒不断升级,对其海外市场造成了严重冲击。公司海外收入占比长期维持在较高水平,2024年海外收入贡献超过57%,2025年第一季度组件海外出货量占比约45%。
然而,美国市场的政策风险急剧增加。2024年美国商务部对东南亚四国光伏产品发起反倾销反补贴调查,2025年特朗普政府上台后推行“对等关税”政策,以及《通胀削减法案》(IRA)的执行不确定性,使得中国光伏企业通过东南亚产能进入美国市场的通道受阻。
晶澳科技在美洲市场的毛利率较高,2024年达31.43%,是重要的利润来源,但如今受政策影响,其在美洲市场的业务面临巨大挑战,甚至考虑出售位于美国亚利桑那州的光伏组件工厂以应对政策波动。
从内部来看,国内市场需求也存在不确定性。受电力市场化新政影响,国内光伏装机需求前置并出现短暂的“抢装潮”,但对一季度业绩修复有限。而且,行业内竞争激烈,众多企业为争夺市场份额大打价格战,进一步压缩了晶澳科技的盈利空间。在技术方面,晶澳科技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公司主要押注TOPCon技术路线,然而,当前光伏技术格局呈现“一主两辅”的局面,即以TOPCon技术为主,BC和HJT技术为辅。
隆基绿能等竞争对手已在BC技术领域加速布局,计划2025年底将HPBC2.0产能提升至50GW。若晶澳科技不能在TOPCon技术上持续保持领先优势,或者无法及时跟上BC、HJT等技术的发展步伐,一旦这些技术实现突破性降本,晶澳科技现有的产能布局和技术投入将面临巨大风险,市场份额也可能被竞争对手抢占。
技术深耕与战略调整能否突围?面对重重危机,晶澳科技积极采取措施,从多个维度探索破局之路。技术创新是其核心策略之一。公司持续加大在TOPCon技术上的研发投入,致力于提升电池转换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在无银化技术方面取得的突破,展现了其技术创新的实力。
研究表明“铝浆取代银浆在技术上具备可行性”,预计到2025年n型电池银浆单瓦耗量较2020年降低40%。若这一技术能实现规模化应用,将有效降低电池生产成本,提升产品竞争力。
此外,公司推出的DeepBlue4.0Pron型组件获得多项国际认证,其针对特定市场设计的防积灰组件,体现了技术与市场需求的紧密结合。
在全球化布局上,晶澳科技也在进行积极调整。为规避美洲市场政策风险,公司将产能重心向中东和北非地区转移,埃及和阿曼工厂预计2025年底至2026年一季度投产,旨在通过中东枢纽向美国供货,同时辐射当地市场。
在资本运作方面,公司拟发行H股并在香港联交所上市,这不仅有助于拓宽融资渠道,优化资产负债结构,还能提升国际化资本运作能力,为公司的长期发展注入资金活力。
业务多元化也是晶澳科技的重要方向,公司聚焦光储融合赛道。旗下智慧能源事业部已推出覆盖发电侧、电网侧、用户侧的三大系列储能产品,2024年底公司持有的3.7GW光伏电站为光储协同提供了应用场景。
通过发展光储融合,晶澳科技能够提升光伏电力的消纳利用率,开辟新的利润增长点,降低对单一组件业务的依赖,增强企业的抗风险能力。
据分析,晶澳科技当前面临的危机,是光伏行业从高速扩张转向高质量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缩影。价格暴跌、资产减值、债务高企、贸易壁垒以及技术迭代等多重挑战,既反映了行业周期性波动的客观规律,也暴露了企业在战略决策、风险控制等方面的不足。
尽管晶澳科技通过技术创新、产能调整、业务拓展等举措积极突围,但未来能否成功走出困境,仍存在诸多不确定性,这取决于行业供需格局的改善、技术路线竞争的结果以及全球化布局的实际成效。
对于晶澳科技而言,当下既是危机也是转型的契机。在光伏行业进入淘汰赛的关键阶段,只有那些能够精准把握技术趋势、有效控制成本风险、构建全球化韧性供应链的企业,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晶澳科技的突围之路,不仅关乎自身的生死存亡,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中国光伏企业在全球能源转型浪潮中的发展走向,其后续动态值得行业内外持续关注。
结语
晶澳科技的发展轨迹,折射出了光伏行业的起伏。曾凭垂直一体化与全球化战略领跑的它,2024年起陷入多重困境:价格雪崩致毛利率转负,资产减值吞噬利润,债务高企如利剑高悬;海外遇贸易壁垒,国内需求不稳,技术路线面临竞争。
为突围,其加大TOPCon技术研发,探索无银化等降本路径,调整全球化布局,推进资本运作与业务多元化。这既是行业从高速扩张转向高质量发展的缩影,也凸显企业战略与风控的重要性。晶澳科技能否破局,关乎自身存亡,也影响中国光伏企业全球地位,后续动态值得关注。
涌融优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