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二战末期,残存抵抗的德军在机动时中了埋伏。大约是一个加强了铁拳、机枪和迫击炮的步兵排的德军分队,在以纵队沿着街道前进时,挨了埋伏。 从上往下的火力覆盖,弹痕都在地面上和贴近地面的墙脚处。近处这段墙面弹孔并不很多,而且大部分尸体都是倒向外侧,这些士兵大部分连卧倒都来不及,伏击部队距离这里应该不远。 这伙德军可能是被后方向建筑里居高临下泼过来的机枪纵射火力罩住,德军尚未从“行军状态”切换为“战斗状态”,缺乏基本防御姿态。密集火力一下子将德军压住,直到全灭,没机会展开战斗队形,瞬间被秒杀了。 二战时期的残酷巷战经常有这种情况。例如在斯大林格勒的巷战中,双方犬牙交错,最夸张的时候,隔着一堵墙,一边苏维埃一边法西斯。建筑物、小巷、地下室均可被双方快速改造为火力点,前一小时的“安全区”可能被敌方渗透后变为“伏击圈”。 今天早上还能安全通过的小巷,中午就被人埋上了地雷架好了机枪等着你。在柏林的诸屋推进的苏军,经常与德军隔着街道对射,这图上的德军估计就是一时大意被秒。 例如在1942年11月,德军第6集团军某步兵连沿“马马耶夫岗”附近街道推进,目标是夺取一栋被认为“已废弃”的公寓楼。苏军一个12人小分队隐蔽在楼内地下室和二楼,待德军先头部队进入街道中段(距楼约30米)时,突然从窗口、楼梯口和墙洞开火,轻重机枪封锁街道两端,冲锋枪压制中间集群,手榴弹投向密集区域。结果这个德军连级纵队在1分钟内伤亡过半,剩余士兵因废墟阻挡无法溃散,最终被苏军小分队肃清。
有网友考证这是二战末期,布拉格战役期间,德军正从布拉格撤离逃跑,捷克抵抗组织的机枪向SS第4“元首”装甲掷弹兵团开火。 布拉格战役(1945年5月5日-11日)是二战欧洲战场最后战役之一,此时德军已濒临投降,SS部队作为“核心战力”仍在掩护大部队撤离,撤退路线混乱且缺乏有效侦察。该团虽为精锐,但在战争末期兵力枯竭,且撤退时以轻装纵队为主,缺乏重型武器和侧翼掩护,恰好成为伏击的理想目标。 抵抗组织利用居民身份伪装,在德军通过时突然从窗户、门后或屋顶开火,而进攻方(德军)因需要维持行军队形,难以快速疏散或反击。 抵抗组织利用建筑物隐蔽,在德军进入火力覆盖范围(通常50米内)后突然开火,机枪的高射速能在几秒内瘫痪纵队首尾,切断其溃散或反击的可能。而德军携带的铁拳反坦克武器和迫击炮在此类近距离战斗中几乎无用武之地,进一步加剧了被动。
德军虽装备优于抵抗组织,但在巷战的复杂地形中,警惕性和对地形的掌控力比武器更重要。它也印证了二战巷战的核心逻辑:谁能更隐蔽地利用建筑物、更精准地把握开火时机,谁就能以最小代价实现“秒杀”。布拉格战役的特殊背景,让这种“以弱胜强”的突袭成为可能,成为二战末期德军溃败的一个微观缩影。
涌融优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