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焦虑症发作时,许多人会陷入持续的紧张与不安中,但即便发作平息,心慌、出汗、失眠多梦等症状仍可能如影随形。这些“余波”并非偶然,而是身体与大脑在焦虑影响下形成的复杂反应。
焦虑症的核心是大脑对威胁的过度警觉。这种警觉状态会激活交感神经系统——身体的“战斗或逃跑”机制。交感神经一旦被激活,会迅速释放肾上腺素等激素,导致心跳加速、呼吸急促、出汗增多。这些反应本是为了应对紧急情况,但焦虑症患者的交感神经却长期处于“高敏感”状态,即使没有实际危险,也会反复触发,形成“假警报”。这种持续的生理唤醒,正是心慌、出汗等症状难以消退的根源。
失眠多梦则与大脑的神经递质失衡密切相关。焦虑症患者大脑中的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等神经递质水平异常,这些物质不仅调节情绪,还控制睡眠周期。当它们的分泌紊乱时,褪黑素(促进睡眠的关键激素)的合成会受到抑制,导致入睡困难。同时,焦虑引发的过度警觉会使大脑在睡眠中仍保持“浅睡眠”状态,容易因微小刺激惊醒,并频繁做梦。这种“碎片化睡眠”不仅无法恢复体力,还会进一步加重焦虑,形成恶性循环。
此外,焦虑症患者的心理状态也在“推波助澜”。对未来的担忧、对症状的恐惧,会形成“灾难化思维”,即不断放大负面后果,导致身体持续处于应激状态。这种思维模式会强化交感神经的活跃度,使生理症状更加顽固。
要打破这一循环,需从生理与心理两方面入手。生理上,通过规律作息、适度运动等方式,帮助身体重建稳定的生物钟;心理上,通过认知行为疗法等手段,调整对焦虑的认知,减少对症状的过度关注。值得注意的是,这些症状的缓解需要时间,患者需保持耐心,避免因急于求成而加重焦虑。
焦虑症的“余波”是身体与大脑发出的信号,提醒我们关注内在的失衡。理解这些信号背后的机制,是走向康复的第一步。
涌融优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